业界动态

Industry Information

业界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业界动态>业界资讯

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对接传统文化

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力量。这种来源于题材的认同感和来源于先验知识的关联感,产生了强大的动员力,配合上电影本身精良的制作水平与饱满的人物情感,最终孕育出惊人的市场价值。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大闹天宫》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两部影片,同为传统文化的西游题材,同样被人称道地载入了中国动画电影史册,但它们二者的观感为何能如此不同?前者注重对原著原汁原味的表达,后者则是突破原著的框框,用现代符号创新化的一种阐释。或许对接传统文化,本就具有多样性,尤其具有时代的属性。

 

“大闹天宫”的时代,我们更关心“姓”什么,而不太关心叫什么“名”。姓社会主义,不能姓资本主义;姓无产阶级,不能姓资产阶级。而至于在这个姓下,你有怎样的个性化名称,其实是无足轻重的。这时候,传统文化就是为了凸显“中国”、“民族性”这些“姓”的属性的存在,要让中国动画以明确的中国身份被世界认知,不必也不能太过考虑它在内容上的创新,因为越是原汁原味,越能凸显“姓”的纯。

 

而在“大圣归来”的时代,我们不仅关心“姓”什么,而且关心叫什么“名”。我们需要通过个性化的命名来把张三和张四两个人区别开来。我们不仅需要用传统文化来标明作品的中国身份,更要通过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解读来使其作品差异化出来,更好地获得市场认知。这个“名”的塑造,或许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吧。

 

所以,今天我们谈动画电影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其实比过去要更有难度、更有挑战性,因为你不仅要用传统文化本真的一面来激发“姓”的属性,还要发挥创作者自身的想象力为传统文化带来全新的和个性化的“名”。这个度有时候很难把握。改编大了,会被认为是破坏原著精神的胡编乱造;教条地表现,又会因缺乏新意而无法在市场中生存。

 

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或许有一些原则和方法或许值得借鉴。

 

第一,无论是“姓”还是“名”,动画电影想要对接甚至深耕传统文化,都要求其背后的动画电影人首先要对接甚至深耕传统文化。表现传统文化不是在一部影片中简单地勾勒下古代背景、古代建筑风格或者衣着道具,而是要彰显一种对文化的尊重与情感的寄托。写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至少要看上十来本相关的书籍,讲一个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一定要把自己对这个文化的尊敬和情感表达出来。现在有些动画电影的创作,只是把传统文化当个披在外面的马甲,只是把传统文化元素当成表面文章来做,完全体会不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诚意。都不曾真正了解,何谈有价值的创新呢?

 

第二,要用现代的富于时尚感的设计,来增加“名”的个性,最终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萌生对“姓”的兴趣。迪士尼的《花木兰》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为其富于了颇具时尚感的设计,使观众看过后对木兰从军这段故事产生兴趣。《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如果还是沿用《大闹天宫》中那种戏剧化的脸谱形象,可能就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响了。正因为它对孙悟空、江流儿等主人公进行了富于现代感的设计,才让人感受到新意和个性,才印象深刻,也才能对影片所表达的创新版西游故事萌生兴趣。今天的传统文化题材,如果在人物设计上不能有时尚感,那就很难抓到受众的心。


(来源:动漫产业信息和研究 作者:末磊)

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怡景路2008号

电话:+86 755 25160008邮箱:yijing@cartoonsz.cn

2016©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版权所有 粤ICP备07068002号网站管理: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服务中心